查看原文
其他

莫书房周记2023-09-17(茅台袁仁国、洋河核心持股计划解锁)

浩然斯坦 莫书房
2024-09-21

 持仓

 交易记录

 收益率

 思考记录

1.茅台袁仁国去世

近日传出消息,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袁仁国在狱中服刑期间去世,终年67岁。一代酒界枭雄,叱咤风云20载,奋斗大半生,本该享受人生的年纪在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,让人不胜唏嘘。

袁仁国1975年进入茅台,在茅台任职43年,从一线制酒工做到茅台最高层,担任贵州茅台董事长18年,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7年。

1998年,我国经济陷入通缩,叠加山西假酒案的影响,整个白酒行业岌岌可危,茅台也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。这一年,整个茅台集团的销售收入为7.39亿元,同年的五粮液仅上市公司部分的营业收入就超过28亿元,是茅台的近4倍。甚至山东的秦池、孔府宴、孔府家等白酒企业的年销售收入都突破了9亿元,超过了当时的茅台。

临危受命,1998年,时年42岁的袁仁国出任贵州茅台总经理。

袁仁国上任之后力推营销改革,上任一个月后,成立茅台销售总公司,组建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支17人的销售队伍“敢死队”,立下军令状,要求这17个人在两个月内必须完成1998年全年的销售目标,“多苦多累、流血流汗不要讲,我不问过程,只要结果。”

袁仁国通过建立销售部门以及打通与经销商联系等措施,完成了1998年当年贵州茅台的销售任务。之后他通过一系列举措,既为茅台酒打开销路,同时与大量经销商建立了联系,并建立起茅台的经销商队伍,打破了之前依靠各个省的糖酒公司销售路径,将茅台酒推向市场,从此彻底激活了茅台的发展潜力。

2012年,受限制三公消费的八项规定及白酒塑化剂风波影响,白酒行业陷入低迷,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从2000元降到800元。为了保住茅台酒的高端形象,袁仁国对经销商下了死命令不得降价,“谁低就取缔谁”。强硬的手段让茅台挺过了这一危机,在2013至2014年在面对等危机的两年,茅台仍然实现营利双增,危机过后继续狂飙。

袁仁国任内,上任伊始挽狂澜于既倒,18年间构建了业内最强大的营销体系,打造出了飞天茅台“稀缺奢侈品”的品牌形象,让茅台成为市值过万亿的上市公司,这样的功绩,怎样称赞都不为过。

但是,由于飞天茅台出厂价与市场价巨大的剪刀差,巨大的利益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腐败,经销商、供应商千方百计和袁仁国拉关系、搭人脉,大搞利益输送,袁仁国没抵住诱惑,最终身陷囹圄。

2019年5月,袁仁国被“双开”,判决书中披露,其受贿1.13亿元,家人违规经营茅台酒获利2.3亿余元,被判处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。

如今,随着他的离世,无论功过是非,今后都烟消云散。

说说我的一点感想。

茅台自2001年上市以来,考虑分红再投入的回报约523倍(后复权计算)。

如果袁仁国在上市时能买入100万元的茅台股票,则其其持有至今的市值约5.23亿,每年分红就有1400万,这是远超过其3.43亿的非法所得的。

事实上,走正道可以比捞偏门赚的更多。

想到芒格的一句话:“如果骗子知道做老实人能赚多少钱,他们肯定都不当骗子了。”

我想说,如果袁仁国知道走正道能赚的更多,他应该不会动走歪路的心思吧。

每个人都有对人生不同的理解,不管你怎么看,67岁离世,尤其是在狱中狼狈离世,在我看来都是失败的人生,不管之前经历过什么样的辉煌。

人生本没啥意义,幸福人生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:快乐、健康的活得久。如何获得“快乐”因每个人的三观不同而存在差异,但事实上标准就是这么绝对。

2021年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8.2岁。而且人均寿命有个趋势,就是每年都能提高三个月,从发达国家1840年到现在的长期历史经验数据来说,一直没有被打破,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个趋势要被打破。

如此计算,袁仁国这个年纪的人,按普通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说,本应活到83.7岁。

同时,因为有更好的经济条件,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,全世界各国的领导干部、资本家的平均寿命都是超过普通人的,袁仁国本应在此之上再多活几年。

如今医学昌明,如果不是入狱,个人推测他大概率可以快乐的再生活20年。

映射到我们自己的人生,我想说:人生不是谁跑得快,是比谁更开心快乐地活得久。

有研究显示,2010年日本出生的女性,虽然预期寿命是 83.6 岁,但是随着技术进步,实际平均寿命可能高达106.27岁。2015年出生的日本女性,实际平均寿命则可能高达108岁。

本号的关注者平均年龄约38岁,这个年龄的中国人,很大概率会活过90岁,而你们的后代的平均寿命有望超过100岁,甚至接近110岁。

这意味着什么?

让财富可以更长时间地积累,不中断,才是人生最好的投资。

如果你为了短期的财富目标,用力过猛,跑得太快,忽略健康,甚至走了歧路,让外力介入将你的人生过程中途打断,真的是得不偿失。

普通人,只要策略得当,活得越长,资产累积的幅度就越大,该有的都会有。例如,保持平均一年12%的增长速度,三十六年就会有六十倍的收益。

获得财富应当成为一个富有乐趣的过程,绝不可牺牲健康或冒着犯罪的风险去冒险。

进一步说,人生别太着急。不要从幼儿园开始就不甘输在起跑线上,不要二三十多岁就躺平看破红尘,不要四五十多岁就担心自己老了,不要为工作而牺牲健康,不要为歧路的幻象而偏离正道。

从长计议,看长远,走正道,你的财富就不会少,你的人生路也会越走越宽。

2.茅台继续跨界

无论是2018年被去职,还是如今的身故,袁仁国已经是茅台的过去时了。

在进行时中,茅台的跨界做的风生水起。

既9月4日瑞幸和贵州茅台联名推出“酱香拿铁”之后,本周茅台酒心巧克力也上市了。

9月16日,贵州茅台与德芙共同宣布,两者携手合作的“茅小凌”酒心巧克力正式推出。

经典酒心巧克力礼盒2颗装定价35元/盒、6颗装定价99元/盒、12颗装定价169元/盒;减糖酒心巧克力礼盒2颗装定价39元/盒、6颗装定价109元/盒、12颗装定价179元/盒。

@半佛仙人 的这段点评很有意思:

“从酒里,加到咖啡里,加到冰淇淋里,加到巧克力里,直接锚定人的老年中年青少年,它可以贯穿你一生,永远存在。

没有人能离得开茅台,小孩子吃的第一口巧克力,是茅台。

青年吃的第一口冰激凌,是茅台。

成为社畜喝的第一杯咖啡,是茅台。

中年在酒桌第一次请客,是茅台。

走之后在自己的席上,还是茅台。

逢年过节亲人给自己上坟,用的也是纸做得茅台。”

半佛仙人

茅台及它的周边产品可以打通中国人的一生了

在发布会上,茅台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丁雄军表示:

“ 酒是茅台立业之基、发展之本……无论时代如何变化、消费如何升级、产业如何拓展,茅台……必然专注于酒、聚焦于酒的核心发展逻辑。”

“美酒与美食便是相生相伴、绝妙搭配……围绕“美酒+美食”的碰撞交融和味觉体验,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同最具行业影响力的国企、民企、外企开展合作,完成了“喝、吃、品、饮、带”的产品矩阵生态布局,即喝茅台酒、吃茅台宴、品茅台冰淇淋、饮酱香拿铁、带酒心巧克力。”

“ 茅台要永远年轻,增强企业生命力,就必然要拥抱年轻一代。”

丁总的表态说清楚了茅台的用意,即酒一直都会是贵州茅台的核心业务。立足这个根基,完成喝、吃、品、饮、带的周边产品和一系列的延伸开发。这样能拥抱年轻,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人心红利的种子。

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,中国30岁以下消费者的酒类消费中,白酒仅占8%,远低于啤酒、葡萄酒,只要稀释核心产品的品牌价值,各类茅台周边都是有益尝试,相信管理层对此有周全考虑。

3.洋河核心骨干持股计划解锁

9月12日,洋河股份发布公告,公司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锁定期已届满,业绩考核指标已达成,共解锁911.84万股,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.61%。

回头看,2021年7月15日,洋河发布公告推出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,金额10亿元,持股计划购买回购股份的价格为回购均价103.73元/股。在发布此激励计划时,洋河每股195.85元。

持股计划业绩考核要求为:2021年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15%且2022年营业收入较2021年增长不低于15%。

两年过去了,洋河管理层顺利完成了激励计划。过去两年,营收增长了43%,净利润增长了25%,扣非净利润增长了64%。

2023年9月15日,洋河的股价是135.37元。

与两年前发布激励计划时相比,如今洋河的股价下跌了31%,考虑分红,股价实际下跌了34%。

两年前的洋河,面临的是产品升级不顺、营销体系失效,营收、利润负增长,士气低落,内外部满是质疑,再叠加新冠来势汹汹,洋河处于被广泛看衰、岌岌可危的状态。

如今的洋河,管理层很优秀,运转的也不错,产品稳步升级,各方面基本理顺。在2022年,洋河时隔4年再一次实现“双20%+”的经营业绩增长。

2023年双15%的增长也是可以预见的,虽然有竞争力相对下滑的隐忧,但已经抢占全国化先机的洋河,未来的稳健发展还是清晰可见的。

但是,如今营收更多、利润更多、更优秀的洋河却比两年前便宜了30+%,市场先生真是不可理喻啊,但这也正是投资者超额收益的来源。

这里插一句。

我注意到某位洋河管理层的大佬最近关注了本号,深感荣幸,是我的某些思考切中要害?

茫茫人海能在本号相遇是莫大的缘分,本人一向喜欢建立各种弱联系,彼此都会收益。但博主无法直接给新关注的读者发消息,必须在读者留言或私信之后,我才能给你发消息。如果有意有些交流,欢迎给我发私信或留言

 读书

《房价的逻辑:徐远的房产财富48讲》,作者:徐远,评分:4.5分(5分制)

房产在中国家庭财富中的占比大约在70%。房子是中国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,是家庭最重要的单件资产,从这个角度来说,每个对自己、对家庭负责的人,都有必要搞懂房产的逻辑。

过去这30年,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,买了房的人就像买票上了车,财富随着中国经济的列车快速上涨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车的人就会被拉开差距,造成财富差距很大。

回想自己就是这样,工作13年以来,房产给我带来的财富增值有差不多500万,这远超过这些年我的工资收入。如果没有这笔增值,我这样出身乡下只能靠自己双手奋斗的人,根本无法在上海立足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也是房价上涨的受益者。

但未来会如何?

大家都希望有个宽敞、舒适的大房子,最好在大城市、好地段,周边配套好。但是,好房子从来不便宜,便宜房子大家又看不上。现在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达到60多倍,不吃不喝60多年才能买得起房子。小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不高,只有7~8倍,但发展潜力不大。

买不买?买在哪里?如何买?没有房的是先上车还是等房价下跌?如今利率下降,限购及房贷政策放松,有房子的要不要抓紧机会置换更好的房子?

这些都是人生大事,有必要掌握其逻辑,做对判断。是否在这方面拥有足够的见识,做出明智的选择,短期看没什么, 但等到了10年之后,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仰望了。

总之,兹事体大。

而这本书就提供了关于房产的有效思想工具,非常有价值深入阅读,尤其建议年轻朋友认真读,甚至不要吝惜时间精力多读几遍,相信一定会对你以后的人生有莫大助益。

但这本书也有点问题,就是作者徐远老师做股票投资并不成功,书中有意无意用经过选择的统计数据,传递出投资房产的收益超过股票收益的结论。

他在书中写道:

“从2003年到2017年这14年的时间里房价差不多涨了10倍,一线城市房价从每平方米七八千元涨到七八万元,二线从两三千元涨到两三万元。如果考虑借钱,过去首付平均是30%,就是加了3倍多杠杆。这样一看,买房子就有30多倍的收益。

这样的投资收益是远远超过股票的。作为比较,周期上证指数涨了4.5倍,深证指数涨了4.7倍,中小板指数涨了6倍,港股的恒生指数涨了4倍。不管怎么比,买房的收益比买股票高了5倍以上。”

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:

①首付比例不等于3倍杠杆,这样计算是严重夸大了收益率。

②上证指数有缺陷,他应该选用沪深300等更完善的宽指数,过去20年,沪深300的实际年化收益率约10%,并不低。

③他选择的这个时间点非常有技巧,他这个时间点正好是一条直线的上涨区间。如果将时间拉长就不是这么回事了。

我直接引用《价值投资实战手册》第二辑中,唐朝老师的计算:

“1994年北京市三环通车,当时房价约4000元/平方米。如果全款,20万元大约可以购买并简单装修一个45平方米的三环小套用于出租。租金数据不详,就按照27年间累计收到的房租,抵扣期间维修及三到四次简单装修支出后,净剩余100万元估算。根据网络资料,三环边上朝阳公园旁目前房价约11万元/平方米。我们假设这套房龄27年的“老破小”,可以按照10万元/平方米税后净价出手,总价450万元。加上租金净剩余100万元,合计550万元,年化收益率约13%。”

“如果当时更聪明、更大胆,用三成首付按揭购买北京房产,可以购买约140平方米三环房产。假设历年房租抵扣期间的贷款本息及历次装修维护费用,净剩余400万元,目前按照10万元/平方米税后净价卖掉,得款1400万元。合计总值1800万元年化收益率约18%。”

这个数据才是更贴近真实的房产回报数据。

有一处数据应该也不对,但因为没有找到数据来源,我无法提出有力反驳。

徐远老师在书中写道:

“根据一份研究,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,房子是最好的投资品。

为什么这么讲?首先,住房的回报率很高,达到6.6%,在所有主要资产中是最高的,只有股票与其接近,达到4.6%,但还是少了2个百分点,或者说少了30%。

这都是扣除通胀以后的数字,不扣除通胀的话,房子回报率有10.6%,股票有8.6%。”

西格尔教授《股市长期法宝》,过去两百年各类主要资产中,股票的年化收益率是8.1%,是超过徐远列举的房产6.6%这个数据的。

《二战股市风云录》中也有个观点:相较于其他资产,股票总的来说能更好地保护民众财富。

在战争期间,手握实物资产也有很大危险。在大多数被占领国家,不动产(房子、大厦等)很容易被偷、被抢、被毁,或者被征用。你的房产越值钱,它就越有可能跟你永别。

我相信西格尔教授的结论是正确的,但也很想搞懂徐远提到的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。他注明数据来源是:

Òscar Jordà, Katharina Knoll, Dmitry Kuvshinov, Moritz Schularick, Alan M.Taylor(2018),The Rate of Return on Everything, 1870-2015, CESifo Working Paper No.6899.

有哪位朋友能分析下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的吗?欢迎留言或私信交流此问题。

《权力: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拥有》,评分:4分(5分制)

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,如何在职场中顺遂,如何升职、加薪,并不是门玄学,也不是厚黑学,其实是门科学。

做出了业绩不能闷声不响,要让领导知道你的成果,确保你的成果是他所认同的。想晋升,就多在上级面前刷存在感,多建立连接,就算是向他们寻求帮助和建议也是一种好的方式。

职场中最佳的人际策略,是认识大量各行各业的人,不要被困在强连接的人脉中,弱连接反而更可能为你提供新的信息和机会。

对于刚进入职场中的年轻人,我愿意给这本书5分满分,读过这本书会让你理解职场游戏的法则,一生收益。

我甚至觉得遗憾,我在出入职场时能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,不由得感慨,世界上真没有比读书更划算的投资了。

《见识》,作者:吴军,评分:5分(5分制)

之所以本周再一次推荐这本书,是因为这周书房朋友中发生了一些事,刚好吴军老师在本书中对此有些思考。

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讲到,活的诸事不顺的人都有三个共同问题:缺乏见识、缺乏爱、缺乏规矩。

关于缺乏规矩,他写道:

“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。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,其结果是,轻则没有人愿意帮他们,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,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。当然,这些人也会感觉到别人对他们不友善或者敬而远之,但是常常还不知道原因,于是便对人、对社会产生一种戾气。”

这周书房朋友中发生了一些事,我不是当事人,并不了解全貌,无资格也无意评价孰是孰非。但从“规矩”这个侧面,我有些感想。

我自己就是乡下穷人家长大的,所以我不介意说,很多一路奋斗到大城市的穷人家孩子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规矩,或者说没有边界,拿乡下熟人社会的路数,放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,之后四处吃瘪而不自知原因。

和熟人社会相比,陌生人社会是冷漠的。人和人之间没有多少义务,但是需要履约,要守规矩,明规则和潜规则的规矩都要遵守,做到了才算守了本分。

我初来上海,初进职场,这方面也是吃过亏的,而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。直到认识我老婆,在她这种上海白富美的教育下,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才有所长进。

穷人家长大的孩子喜欢“将心比心”,总认为我真心对你了,你也要真心对我,论心不论迹。

而城市陌生人社会,讲究的是对等,不能占对方便宜,论迹不论心。

在上海,我去再要好的朋友家做客,也不可能空手。收到朋友的礼物,下次我一定会给回更贵重的。别人给我儿子一千的压岁钱,我一定给他孩子1200。

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朋友 @生如夏花 思考很深入,征得她同意在这里分享下:

“老实说以前肯定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,但是却不知道原来是边界感的问题。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“拎不清”。

熟人社会,也就是以前的农村或社区社会,大家都是靠关系维持,基本都没有边界的概念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,熟人社会确实是低效率的。随着城镇化进程,越来越多人必将进入陌生人社会(也就是法治社会),那么我们这些来自熟人社会原生家庭的人该如何自处?

1.    所有人最初几次的相处基本是基于客气的,时间长了,总是价值观相同且能量匹配的人才能把关系继续下去。所以筛选是必要的,而且越早进行筛选越能节省时间成本。就算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现不合适的,尽早“割肉止损”,也是不二选择。

2.    尊重,知道清晰的边界感在哪里。这个世界没有谁需要天生对你好,就算父母的爱也不可以恣意践踏。知道别人的边界在那里,予以尊重,不去贸然打扰。同时捍卫自己的边界,让有意无意侵犯的人知难而退。

3.    金钱或价值等价交换。其实往本质了说,一切都是等价交换,不管是在任何方面。所以那些时不时沾点小便宜的人,绝对不是长久交往之人。我们不是要求每次都是绝对的平等交往,但在一段时间之内大家大致是平衡的才行。一切皆有成本,看似没有成本的,其实是成本最大的。

4.    就算是靠血缘或纯粹感情维系的关系,就像一个情感储蓄银行一样,如果只是一味的单向支出,早晚也会因为某一方银行枯竭而终止。”

“赞”“在看”

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莫书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